树廉洁之心
行廉洁之事
做廉洁之人
德正则事业兴,德厚则根基深。
道德风范馆内收藏了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故事。他们始终保有高风亮节、淡泊名利、默默奉献的人生态度和信仰坚定、对党忠诚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。
今天,“廉洁故事”专栏为大家推出“先勋人物”系列,希望给广大党员干部做好“好榜样”,树好“风向标”。
耿耿忠心照雪山
孔繁森在为藏族老人医治
“他献身的雪域高原没有忘记他,历史没有忘记他!”看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孔繁森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,他曾经的同事、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人大副主任李玉建难掩激动。
“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,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。”1979年,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响应国家号召,第一次赴藏工作,前往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。
那时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,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牧区推广的关键时期。他几乎跑遍全县的乡村牧区,宣讲政策,访贫问苦,和群众一起收割、打场、挖泥塘……
1988年,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,组织上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。孔繁森把九旬老母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身体虚弱的妻子,毅然表示:“我是党的干部,服从组织安排!”
第二次进藏,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,分管文教、卫生和民政工作。他仅用4个月就跑遍拉萨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。1991年,一次车祸导致他严重脑震荡,颅骨骨折,高烧昏迷。住院期间,他不顾高烧和伤情,赶到学校处理问题。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努力下,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%提高到80%。
冰山愈冷情愈热,耿耿忠心照雪山。孔繁森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雪域高原。他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,用自己不高的收入养育孤儿……他说,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,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。
1992年底,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,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。面对调回山东工作,还是继续留藏的人生抉择,孔繁森毫不犹豫地选择服从组织安排。
1993年4月,孔繁森到阿里工作,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调研大讨论。“当时,阿里连一家菜市场都没有。孔繁森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深入基层了解情况,一年多时间,106个乡跑了98个。”李玉建说,在孔繁森的努力下,阿里有了本地的商店、饭店。1994年,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.8亿元,比1993年增长37.5%。
领导干部的楷模
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里,有个叫琼宗的老人,至今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的一双棉鞋。老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隆冬的早晨,孔繁森副市长冒着寒风来到敬老院,发现老人的鞋子破了,脚被冻得又红又肿,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。第二天,他又托人给老人送去了一双新棉鞋。不久,他又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半导体收音机。接过孔繁森自己掏钱买的收音机,老人们的眼睛湿润了。一个叫旺姆的老人激动地对孔繁森说:“还是新社会好哇!要是在解放前,像您这样的崩布拉(当官的)连见都见不到呀!”离开敬老院时,老人们自动站成一排,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。
有一次,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。走进一个房间,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溃烂发炎了,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,为老人擦洗涂药,然后用纱布把脚裹好,还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。临走时,他又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块钱塞到老人手里。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,口中不住地念叨:“活菩萨,活菩萨!”
孔繁森在阿里工作时,一天,他到噶尔县门士区检查工作,看到草滩上有几间土坯房,听说那儿住着两位孤寡老人,便走了过去。他推开门,借着火塘的光亮,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有气无力地靠在墙上。“阿妈啦,党派我看您老人家来了!”说着,他随手摸了摸放在地上的口袋,糌粑不多了;又摇了摇一旁的酥油茶壶,也快空了。原来,政府给老人的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花光了。孔繁森马上掏出200元钱给随行的同志:“快去给老人买些茶叶、食盐、酥油和大米来。”说着,他又转身走进另一位孤寡老人的家,只见老人病着躺在一张破羊皮上。孔繁森心情沉重地对区里的干部说:“马上请医生来给老人看看病,另外再买块床垫来,要厚,要暖和。”从那以后,只要有人去噶尔县,孔繁森必定要托人给这两位孤寡老人捎些钱、粮食和衣物。
没人能说得清,像这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。有人说,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,洒满草原。也许在有些人看来,这些事太普通,太平凡了。然而,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,最初的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条小溪,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,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崇高和伟大。
免责声明:龙华融媒客户端的所有新闻报道及文章,均按相关的法律规定要求负责。 查看完整声明